
宏泰配资
9月11日,中国核电(601985)上市十周年暨核能产业链协同交流会在中核集团上海总部举行。会议以“十年同舟,向光而行”为主题,系统总结中国核电上市十年发展成就,发布《中国核电上市十周年发展白皮书》及《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英文版),并围绕核能产业链协同、聚变能源等前沿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刘建平,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张长义,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等领导,以及国新投资、浙能电力(600023)、太平资产等股东方,中国原子能、中国铀业、中国核建(601611)、中核工程、中核资本、中国聚变、西物院等合作伙伴,中证投服中心、中信证券、中金公司(601995)、长江证券、鹏华基金、华泰柏瑞、嘉实基金等金融机构,中国网、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报、环球时报、中国核工业报、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凤凰财经、界面新闻、董事会杂志等媒体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2015年6月10日,中国核电以代码“601985”铭刻核工业历史与初心、登陆A股市场以来,始终秉持“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积极践行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单一核电运营向“核能+非核清洁能源+战略新兴产业”多元布局的战略转型,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十年间,中国核电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显著提升,非核清洁能源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2024年,公司旗下25台运行机组全部达到“WANO卓越行动计划2030”绩效目标,成为全球首批全部运行机组达标的企业;三门核电获评全球核电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玲龙一号”小堆示范工程开工、全球首个将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项目获得核准、“和福一号”同位素产品打破垄断并实现全产业链供应等重大成果,彰显了中国核电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会上,中核集团、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领导分别致辞,对中国核电十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期待其继续发挥龙头作用,推动核能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刘建平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中国核电十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他指出,中国核电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集团党组的战略部署,以优秀的经营业绩和规范的市值管理回报投资者信任。中核集团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核电在资本市场的各项工作,将中国核电打造成为中核集团上市公司的标杆,树立中核集团“信得过、靠得住”的优秀上市品牌,让所有投资者共享核工业发展的红利,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核电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刘学诗表示,中国国新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中国核电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并沿核能产业链全面布局,投资中国铀业、中国核建等关键企业。中国国新将继续发挥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支持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建设核工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张长义表示,作为中国核电IPO及历次股权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中信证券全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核电的发展,累计协助中国核电完成股权融资426亿元,有力支持核电重大项目建设与企业发展。他表示,中信证券愿继续深化与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的战略协作,共同服务国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卢铁忠系统总结公司十年发展经验,强调未来将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以“集约化、标准化、数智化”新“三化”战略为引领,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强化市值管理和实践,增强投资者与公司的耦合度,让投资者投得放心、投得舒心,与产业链各方共同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宏泰配资,致力于将中国核电打造成为“最具魅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核动力。
会议期间,中国铀业、中国原子能、中核工程、中国核建等产业链企业代表分别就各领域发展作专题报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专家就核聚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前景进行分享。会后还举办了投资者业绩交流会,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中国核电未来发展的信心。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核电上市十周年暨核能产业链协同交流会于9月11日在上海举行。2015年6月10日,中国核电(股票代码:601985)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纯核电上市企业。十年来,中国核电从资本市场新秀成长为全球核电领域的佼佼者,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25年6月,中国核电控股在运核电机组达26台,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较上市时增长155.81%;累计发电量超过1.95万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15.5亿吨;公司总资产从2632亿元增长至6597亿元,营业收入从262亿元提升至772亿元,市值超1900亿元,较“十三五”末上涨约150%。
这十年,中国核电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集约化、标准化、数智化”的新“三化”战略深入推进,在技术创新、管理革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华龙一号”成为国家名片,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三门核电成为全球核电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全面彰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交流会召开前夕,记者专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深度解读中国核电十年发展历程、战略转型与未来愿景。
记者(以下简称“记”):回顾中国核电上市这十年,您作为亲历者和引领者,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哪些关键节点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卢铁忠(以下简称“卢”):这十年里,中国核电在探索中不断变化和成长。初期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始终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中国核电人也一直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2021年,我到中国核电本部之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核电的事业是一代接着一代干,我们不是在搞颠覆,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坚持好的做法,顺应时代需求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回头看,中国核电过去十年里有这几个关键节点特别重要:首先是2015年成功上市,让我们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了资金问题,以资本力量助推技术自主与低碳转型,带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和区域经济协同效应,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是2021年,“华龙一号”首堆投入商业运行。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舞台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代表着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突破宏泰配资,标志着中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更彰显了我国在核电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因此成为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并肩,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也是在2021年,中国核电正式启动了集约化改革。在此之前,中国核电面临着多基地、多堆型管理带来的现实挑战,各电厂在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和管理协同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通过推进集约化改革,我们系统整合了各电厂在不同堆型运营、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优秀实践,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良好实践和经验反馈,推动经验共享和成果推广,极大提升了中国核电的整体管理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集约化改革为我们取得当前优异的运行业绩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
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深入研究中国核电本部应如何有效管理所有成员单位,为各个电厂提供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因此我们确立了本部“统筹、管控、监督、服务”管理方法论,并相应推进落实。
在统筹方面,我们强调定位统一,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全系统推动人力资源、技术力量、设备配件等业务领域的统筹优化,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进一步明确价值导向、持续提升资源使用效能。
在管控方面,我们重点确保各单位的发展方向符合中国核电整体战略和目标。尤其是既定的战略任务、年度目标、规划落实、安全保密、廉洁环保等方面,要做到上下贯通。有效承接。当然,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需求和创新想法,这非常正常,我们也一直鼓励各单位在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
在监督方面,我们强调必须同步推进。任何事情,信任都代替不了监督。从管理学角度看,监督作为管理控制的重要职能,应有机嵌入业务流程和决策执行全过程。通过全链条、穿透式的监督,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问题,做到持续改进。
最后,中国核电本部还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我们倡导大家树牢“我是中核人、我是中国核电人”的职业身份认同。每个人只有岗位分工不同,本质上都是在为核工业、核电事业共同奋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到位、履行好本职责任,而不是一味强调上下层级关系。每个电厂都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本部作为核电系统的整体代表和信息聚集、知识网络的中枢,具有品牌资源、高质量决策的整体优势,必须全力支持各成员单位的需求,积极帮助解决各类难题。
记:公司近期发布了新“三化”战略,这一战略与中国核电当前的发展阶段和行业趋势高度契合。您如何理解新“三化”战略的核心内涵?这与过去的“三化”战略有何不同?
卢:中国核电的新“三化”战略,即集约化、标准化、数智化,是对原有“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这一调整源于我们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新的研判。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我们“体量变大”之后,如何“跑得更快、更稳、更聪明”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为了更加精准契合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以“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卓越绩效贯标为契机,重新审视原有的“三化”战略。经过反复思考,今年我们系统梳理出了新“三化”战略:首先,“集约化”取代了“规模化”,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目标是让20多台机组像1台机组那样高效协同。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里,单纯装机容量的扩大不再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更关键的是实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规模化提升,更加契合国家对资源节约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其次,“标准化”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我认为“标准化是永远不标准”,标准必须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阶段都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条件的变化,都必将被更高级、更适应新条件的形式所取代。因此,我们从标准化1.0升级到2.0,使其适应当前管理要求和科技发展趋势,通过提炼、固化我们在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最佳实践,形成统一、高水平的“中国核电标准”。秦山、田湾的好经验,能快速复制到漳州、昌江、辽宁、金七门核电等电厂,新人能更快上手。我们也在着力构建“标准+数智”双轮驱动的现代管理体系,让这些标准不仅能写在纸上,更能嵌入系统、自动执行,让管理更流畅、运营更高效,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标准化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三,“数智化”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任何企业不实现数字化转型都难以生存,所以我们将“数智化”纳入进来,进一步赋能核能产业管理效能与核心竞争力提升。而国际化并非具体的管理手段,而是我们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核电将凭借集约化改革所积累的核心能力,重点提升运维管理、技术服务体系,未来面向全球输出高价值核电技术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这其中已内在包含了国际化的方向,但它更应作为引领性的愿景,而非操作层面的路径。
这次战略调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发展。没有前期的规模化,就没有今天的集约化;国际化则以更高形式融入企业愿景。新“三化”战略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传承好的经验,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中国核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10月8日,三门核电入选世界“灯塔工厂”
记:站在上市十周年的新起点,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结合新“三化”战略的实施,中国核电在技术创新、业务布局、国际拓展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未来规划?
卢:面向“十五五”,站在新起点,战略转型绝非简单的口号更迭,而是生存方式的深刻重构。中国核电未来的规划非常清晰:用好新“三化”:以集约化破资源约束,标准化筑安全基石,数智化抢时代先机,依托核能、多元发展、创新驱动、走向世界。
在技术创新方面,一是保安全,一切创新的前提是安全。集约化和标准化的深化,将更高效地保障群堆群厂的安全运行,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最坚实的后盾;二是强内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持续培育核电运行研究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这两个“创新引擎”,通过集约化管理,把多基地、多机组的运行数据、经验智慧集中起来搞研发,目标就是降本增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让机组运行更稳更可靠;三是大协作,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和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伙伴的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让产学研融合更顺畅,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业务布局方面,首先,核能发电是我们的“基本盘”和“压舱石”,首要任务还是安全高效建好在建核电项目,确保所有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同时加大核电新厂址开发和储备力度,通过集约化改革,不断提升群堆管理优势和板块协同效能;二是实现核能多用途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和批量化发展,聚焦核能与石化深度耦合、供汽、供暖等多种应用场景,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设计、关键设备研制等攻关工作,构建核能多用途产业集群;三是以核电产业发展优势为引领,通过集约化整合资源,把核电技术服务打造成一个重要的增长极,提升我们各集约化中心和各基地对外输出技术服务的能力和品牌;四是积极发展包括风电、光伏、储能等在内的非核清洁能源,全方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应用,实现同位素、钙钛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拓展和快速发展。
在国际拓展方面,一是擦亮“八方核护”技术品牌,落实“八方核护”一站式核电技术服务领航者定位,建立中国核电技术服务产业“走出去”联盟,以品牌化建设赋能公司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做好海外能源市场开拓整体分析和预测,助力我国核电技术在海外开花结果;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依托公司核电产业规模、核电堆机型多样化和核电管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等国际核能组织的活动与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提升中国在全球核能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未来十年宏泰配资,中国核电将牢牢把握新“三化”战略这个总牵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裂变,优化清洁能源布局,稳健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一家不仅规模领先,更在技术、管理、效率、品牌等各方面都卓越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